背调到底查什么?劳动仲裁记录会被下家公司知道吗?|iLaw

图片
图片

注:以下问题系接受《中国工人》杂志2025年2月的一次采访所作出的解答,在此特别鸣谢马梦婕记者的采访与交流!


一、用人单位的背调行为是否合法?


在招聘过程中,针对关键岗位或者考虑行业特殊性,大中型公司通常会在发出录用通知前,选择委托专业机构或者直接由人力资源部对候选人开展背景调查。此举的目的旨在核实候选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避免出现简历内容过于“注水”的情形。


一般而言,用人单位会要求候选人在规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回复是否同意接受背调。如果候选人同意接受背调,这就相当于授予用人单位进行背调的许可,从这一角度来看,背调行为本身是合法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未经候选人许可,或者背调内容与岗位毫无关联、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比如调查涉及候选人的感情生活、宗教信仰、社交媒体记录等与岗位毫无关联的信息,那么极有可能因侵犯候选人的名誉权或者隐私权而被认定为不合法行为


二、背调一般会调查哪些内容?


常见的背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三、劳动仲裁记录能否公开查询?


劳动仲裁阶段的记录原则上并不对外公开,一般也无法在公开渠道查询到案涉个人的具体信息。


就北京地区而言,2023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在互联网公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书的办法(试行)》和《北京市朝阳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在互联网公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书的办法(试行)》,可以看出近几年确实有公布裁决书的趋势,但文件也明确不在互联网公布的情形。


比如涉及国家秘密、军事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或者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


此外,劳资双方的信息,尤其是能够推断其真实信息的,通常也会予以删除或者通过符号替代。


因此,北京市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劳动仲裁记录即便公开,很难与特定个人建立明确关联,并不存在“完全公开”案涉个人具体信息的情况。


劳动仲裁裁决结果作出后,如果劳资任一方选择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判决书等被公示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后,劳动者的相关记录可能被公开查询到


很多员工担心的是,虽然劳动仲裁记录无法公开查询,那么背调是否能查出来?


坦白的说,如果用人单位委托专业机构或者去向上一家单位核实,确实能够了解到相关记录。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公司就可能会对员工产生一定偏见,决定不予录用。从营造公平公正的职场环境角度,建议用人单位还是应当更多的关注员工胜任力以及岗位匹配度等信息,而非单纯的一次劳动纠纷经历就对其全盘否定!


四、因劳动仲裁或者诉讼记录不予录用或者被裁员是否属于就业歧视,能否申请劳动仲裁以及提起诉讼? 


《就业促进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实务中,就业歧视一般发生在两个阶段。


一是求职阶段,比如背调发现候选人存在劳动仲裁或者诉讼记录,用人单位以此为由不予录用。这种行为本质上属于设置与岗位本身需求或个人能力无关的限制条件,倾向认定属于就业歧视。候选人有权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经济损失赔偿、赔礼道歉等责任。


实务中,如果用人单位明确说明,只是因为背调有过往劳动纠纷,公司就不予录用,此举原则上构成就业歧视,但也要注意特殊情况。


有些劳动争议的记录确实与应聘岗位要求有关,且劳动者曾经在原用人单位的行为也可能影响到未来履行岗位的职责,那么用人单位结合自身制度以此为由不予录用,就可能不构成就业歧视。


一种常见情形是劳动者有劳资纠纷,但劳动者确实存在严重违反上一家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违反制度的行为还与应聘岗位有关联,用人单位在背调中发现这些问题后不予录用,就可能不构成就业歧视。


另一种常见情形是劳动者确实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比如财务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导致公司损失几百万的业务,由此产生劳资纠纷,那么劳动者在应聘下一家单位财务时,下一家单位据此不予录用,也可能不构成就业歧视。


当然,以上两种情形需要用人单位充分举证。


二是在职阶段,用人单位发现劳动者存在过往劳动仲裁或者诉讼记录,再以此为由进行裁员,这也可能会构成就业歧视。


实务中,用人单位通常的做法是以“劳动者在应聘时对劳动仲裁或诉讼记录存在谎报、瞒报或不实之处,属于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进而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此时,劳动者可以结合具体个案情况,向当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对裁决不服的,再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刘彤彤律师


电话188-1075-6112


邮箱:nianzhi0413@163.com




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硕士(法学)学位,超过百件诉讼与非诉讼案件的代理经验。专注且深耕于商事争议、法律顾问及劳动人事领域。长期处理大量公司业务、用工风险与防范、税务管理等多领域综合类法律事务。

运营微信公众号“刘律手札”及小红书“进击的刘律师”,全网累计粉丝数2万以上。致力于以简洁易懂的方式分享实务经验。



扫描二维码

添加作者微信

(请注明来意)

END.

免责. 本文及其内容并不代表iLaw对有关问题的法律意见,同时我们并不保证将会在载明日期之后继续对有关内容进行更新,我们不建议读者仅仅依赖于本文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进行任何决策,因此造成的后果将由行为人自行负责。如果您需要法律意见或其他专家意见,我们建议您向具有相关资格的专业人士寻求专业帮助。